您在這裡

檔案

《華僑日報》副刊研究計劃(2003-2004)

《華僑日報》副刊是研究香港本土文學文化的重要課題。本計劃以《華僑日報》副刊為研究對象,為《華僑日報》副刊的歷史發展、特點、性質等各方面作具體、客觀的概括與評價。
已出版《〈華僑日報〉副刊研究 (1925.6.5-1995.1.12)資料册》(2006年)及專題論文多篇。

主持:何杏楓教授
成員:楊鍾基教授、張詠梅博士、黃念欣博士
撥款機構:研究資助局研究用途補助金
金額:$504,000

計劃概述

從八十年代開始,香港文學研究漸受重視。但是, 基於原始文學資料尚未齊備,現有對香港文學的研究, 大多建基於已出版的作品單行本,對於文藝雜誌及報章副刊的研究, 一直備受忽略,長期成為香港文學研究其中一個盲點。但是, 文學「寄生」於報紙副刊上,是香港文學特殊文化生態現象之一, 是研究香港本土文學文化所不可或缺的題目。因此, 本計劃擬有系統地整理和研究香港報章副刊, 為這個普遍受到忽略的文學現象,整理出一個較為完整的圖像。 相信對香港文學史料的累積,推進香港文學史的研究有重要作用。

本計劃選取《華僑日報》副刊為研究試點, 主要原因有三。其一,《華僑日報》有七十年歷史, 是迄今歷史最長的本港報章。《華僑日報》創刊於1925年6月5日, 前身為旅港華商總會同人所辦,專以傳遞商務消息的《...更多...

「盧瑋鑾教授所藏香港文學檔案」整理計劃

  香港文學資料檔案乃盧瑋鑾教授除私人藏書外,捐贈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之香港文學資料。盧教授三十年來,搜集超過三萬八千多條香港文學及文化的原始材料,並整理成一千二百多個資料檔案。無論從資料保存或學術研究的角度看,此批資料檔案均具重大意義。

  本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合作,於2004年正式展開「香港文學檔案」的電子化計劃,透過現代數碼技術,將所有資料電子化,整個計劃耗時超過一年。電子化工作完成後,讀者可在互聯網查閱盧瑋鑾教授所藏香港文學檔案索引,不再囿於地域限制。

檔案特色:

i. 提供基本材料:系統蒐集香港文學資料,為讀者提供基本研究資料,作為研究的起點。
ii. 資料範圍廣泛:報紙、期刊、書籍、研討會論文、單張、書信、檔案文件、文獻文物等。
iii. 分類入檔,方便讀者觸類旁通:讀者並可因應研究之不同需要,參考其他相關的檔案,掌握更多資料。如研究戴望舒的讀者,除參考「人物檔案〔戴望舒〕」,亦可旁及「報紙〔星島日報.星座〕」。
iv. 輔以社會文化資料:除香港文學資料外,亦旁及香港社會與文化資料,以期反映香港文化生態。
v. 有關香港文學檔案的詳情,請參閱盧瑋鑾教授:〈造磚者言——香港文學資料蒐集及整理報告〉(《香港文學》2005年6月號)。

計劃成果:...更多...

「香港報章文藝副刊目錄索引」計劃

2004年,香港文學資料庫獲香港藝術發展局撥款,進行「香港報章文藝副刊目錄索引」計劃,搜集及整理香港報章文藝副刊,編成目錄上載互聯網。涵蓋範圍包括:

香港報章文藝副刊文章 (178,368 筆)
其他報章文章 (6,741篇)
學報及期刊文章 (318,516筆)
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之館藏香港文學書刊 (19,082 筆)
學位論文 (377 筆)

總數:523,084 筆 (全文共 197,330 篇)

計劃成果:http://hklitpub.lib.cuhk.edu.hk/coverage.jsp更多...

「香港文學資料庫」計劃

「香港文學資料庫」是中大圖書館與研究中心合作的資料整理計劃。計劃現時仍在進行中,將資料上網的工作尚未完成。資料庫所收之香港文學資料可分為三方面:(一)香港報章文藝副刊;(二)香港文學期刊索引約40份;(三)中大圖書館館藏單行本。資料庫的最大特色,是讀者能在互聯網上看到部分文藝副刊和期刊的全文影像。現時已取得授權製作全文影像的期刊約有十份,包括《香港文學》、《詩風》等,《素葉文學》亦正在商討中。目前資料庫約有60000條資料,每月平均使用量有40000-50000人次,最高達90000人次,當中一半為海外人士。(數據截至2002年)

資料庫所收之香港文學資料可分為三方面:
i. 香港報章文藝副刊;
ii. 香港文學期刊索引;
iii. 中大圖書館館藏單行本。
香港文學資料庫得各界支持及授權,所收資料數量不斷增加,計劃進度理想。目前資料庫約有資料140,000萬條,每月平均使用量有4,000至5,000人次,最高達90,000人次,當中海外人士佔一半。現時資料庫仍在不斷拓展,積極進行資料掃描及上網工程,陸續將香港文學期刊數碼化。

計劃成果:https://hklit.lib.cuhk.edu.hk/
(...更多...